一片春光下红岩
红岩社区坐落织金县官寨乡东南面,因该社区东面有一片岩石呈赤色而得名“红岩”。红岩社区辖16个组,639户、2420人,寓居有汉族、彝族、仡佬族等民族,其间少数民族占全社区总人口的80%;现有犁地1887亩(水田550亩、旱地1337亩)、经果林510亩。红岩社区与乌江源百里画廊相连,是集休闲、文娱、旅行于一体的旅行区;2019年12月当选第二批国家森林村庄,2021年当选贵州“第三批全省村庄旅行要点村”。
新我国建立时,红岩属三甲区安东乡第六村辖地;1953年隶属于化起区鼠场乡;1959年景立下红岩大队,属化起公社鼠场管理区统辖;1961年属鼠场公社统辖;1984年下红岩大队改为红岩村,鼠场公社改为鼠场乡,红岩村属鼠场乡统辖;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,红岩村划归官寨乡统辖;2016年改为红岩社区。
红岩,因山而得名,因水而得生,山水在这儿相逢,适可而止,恰逢当时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红岩这片土地,山与乌江源百里画廊交错,水与六冲河、鸭池河交汇。
据红岩社区党支部书记、居委会主任王瑞东介绍,在新我国建立前,红岩周边四乡八里能识字的人寥寥无几,而红岩寨子却文人辈出,在清雍正年间还出了一位名叫张士捷的秀才。曾经,红岩有句老话,“贵州文章张士捷,马无四蹄也能行。”周边乡民但凡需写官司诉状、分关方单之类的文书,都来红岩找他帮助写。张士捷墓就在红岩社区,乾隆三十二年(1767)与其父张国耀合葬于此,有碑铭记载。
新我国建立后,红岩社区文明教育愈加兴隆,出现出了一大批武士(现役、退役)、知识分子以及民间艺人。据初略计算,红岩社区现在有退伍武士36人、现役武士20余人;大专以上学历有800余人,其间国家公职人员400余人,有的在外当大学教授,有的在外任党政干部、工程师、新闻记者、中小学教师等。
红岩社区最年长的退伍武士是抗美援朝老兵王景鲜,现年99岁,生于1926年,1955年荣耀参加我国,1956年因伤退伍参加作业,在织金县计算局、县卫生局等部分作业,直到1982年退休。
红岩社区有王志华、王瑞唐、王瑞升等文学爱好者,其间王志华参加了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、贵州省散文学会,宣布了文学著作300余篇,出书了《流年痕文集》《流年痕吟咏集》。
在民间艺人这一块,红岩社区也是人才辈出。从事石头雕琢的有100余人,卢凤远、王瑞雄、王连明、王瑞祥、卢凤强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。其间卢凤远在雕琢(石雕、根雕)、书法、绘画等艺术方面均有很深的造就。
卢凤远从小自学石雕工艺,因技艺精深进入织金县工艺美术厂,1983年后自谋职业创办了“贵阳花溪天工盆景奇石场”“贵阳花溪天工石雕厂”等企业。卢凤远现任我国欣赏石协会理事、贵州省欣赏石协会副主席、贵州省民间艺术协会副会长、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。
在“第七届我国工艺美术大师著作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”上,卢凤远制造的紫袍玉带石雕砚台《生命》取得铜奖。此外,他还曾取得多彩贵州旅行产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“贵州名匠”优秀著作奖、外观规划一等奖。1999年,昆明举行国际园艺博览会,卢凤远代表贵州规划的“黔山秀水”园艺著作取得了参会人员的好评,拿了多个大奖。卢凤远的雕琢著作曾被人民大会堂贵州厅、北京大学等保藏陈设。
因为卢凤远等一大批织金籍的工艺师将其发扬光大,织金石雕曾为贵州、织金赢得过不少荣誉。20世纪80时代至90时代,织金县石雕工业开展兴隆,从业者达数千人,年产工艺品10万余件,产品一度远销到我国香港、我国台湾,以及日本、韩国和欧美等区域和国家,织金石雕成为贵州八大名产之一。历经百年开展,织金石雕从方形开展到圆形、椭圆形、荷叶形、扇形、心形等;产品从单一的石砚为主,开展到镇纸、笔筒、笔架、石屏、石桌、酒具、茶盘等各种类型的产品;雕琢工艺从平雕开展到浅浮雕、深浮雕、镂空雕、立雕;雕琢把戏从松鹤同寿、龙凤呈祥、仙女散花、九龙腾飞等传统款式,开展到岁寒三友、十二生肖、织金古城等文明元素更丰厚的款式。2019年,织金石雕工艺当选第五批贵州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。
红岩地灵人杰,山奇水秀。出水量大的有大旗山下的小河寨龙井、轿子山半山腰的上红岩龙井、五指山下的小煤洞龙井、王家寨中的大水井、大旗山与轿子山两山坡脚的神龙潭。
水流量最大的神龙潭是红岩社区一绝,人称“瀑落雾腾”——汹涌的巨大水流从形如雄狮张着大口似的溶洞中涌出,然后跌下近十米高的岩坎,瀑泻如珠、银花飞溅、响声如雷,由水柱下落溅起的小水滴构成雾气上升约20米高再下跌,人在50米规模内似乎感到是天上下毛毛细雨。汹涌湍急的潭水跌入高低不平的河槽,通过约两公里的流程汇入六冲河。神龙潭常年不干,成为官寨乡的安全饮用水水源,用水规模覆盖了全乡85%的乡民,并且仍是红岩社区果园和农田的灌溉水源。
神龙潭水流经的小河两岸,当地乡民安装了许多香粑车,外地来的游客都将其当作一大景象,沿河观看、留影留念。神龙潭上方的高涧桥是连接上红岩与下红岩的仅有通道,宽约3米的石拱桥由每块几百斤重的条石垒成。桥下是数十米的深渊,幽静清凉、寒气袭人。高涧桥建筑于清朝年间,由民间捐款建筑,有碑序。在那既无钢筋水泥又无现代建筑工艺和运送、起吊车辆的时代,能建筑如此宏伟的石拱桥,可见红岩祖先的才智非比一般。
红岩不只山川俊美,并且气候宜人。诗云: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秋天的红岩,感触不到秋的寂寥,反而活力无限。走进红岩,黄澄澄的橘子缀满枝头,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。橘园内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橘子幽香,在特别土壤与气候的滋补下,加上科学、精密的管护,红岩的橘子挂果率高、肉质鲜美,剥开一个尝尝,动人肺腑的橘香袭来,咬一口汁水四溢,清新酸甜的滋味让人神清气爽。
在一大片柑橘林周边,坐落着多家农家乐,主打织金美食——烙锅。在这儿吃烙锅,采摘柑橘不要钱,只收吃烙锅的钱。游客在这儿,能够入园采摘柑橘、吃农家饭、赏农家景、住农家院,体会村庄旅行。
此外,采摘完橘子、吃完烙锅,游客还能够驱车前往织金洞、织金大峡谷、溶谷苗寨等地,赏识织金洞天美景、感触异样民族风情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在红岩社区,从事传统农业的人很少,自栽培金钱橘以来,这儿的乡民主要以经果林栽培和打渔为业。
在2020年1月1日长江流域要点水域施行为期十年的禁渔之前,红岩的许多乡民基本以打渔为业,因而造就了有名的下红岩码头。下红岩码头一开端仅仅停放打渔的木船,2000年扩建成便民码头,便于搭船去鸭池河的春风电站,再去往清镇转贵阳,下红岩码头成为了红岩人走出红岩最快捷和费用最廉价的通道。
红岩社区有今日的相貌,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更离不开勤劳的红岩人。红岩社区距国家5A级景色名胜区织金洞7.8公里,与乌江源百里画廊相连,是集休闲、文娱、旅行于一体的旅行区,建有香粑车乐土、斗鸡场、游泳池、钓鱼池、铁索桥、健身场等游乐场所,环境幽丽、风光秀丽。2021年,红岩社区当选贵州“第三批全省村庄旅行要点村”。
“要致富,先筑路”,红岩的人们似乎早就观察了这一个道理。1998年,红岩社区就建筑了一条宽6米的通村沥青路,2018年又进行翻修扩宽至8米,也便是现在的旅行大路,这条路极大地便当了旅行大巴和自驾游车辆的来往。
为了便利乡民组之间彼此连通,2014年政府出资建筑了一座长28米、宽1.5米的人行铁索桥,使得红岩社区联合组、偏石板组、小河寨组、打磨石组交通联动起来。2020年,红岩社区合作社出资对铁索桥进行了补葺加固。跟着通村通组路的完善,铁索桥渐渐地失去了它原有的功用,可是不影响它在红岩的功劳。现在的铁索桥,主要是供游客体会、摄影打卡。
在织金洞和乌江源百里画廊等旅行景区的带动下,2018年,红岩社区开端修理营运码头。红岩社区在政府的支撑下建立了毕节乌江源有限公司,现有游船7艘,搭乘游客欣赏。每到5-10月旅行旺季的时分,每天招待游客1000余人。曾经从事打渔的乡民,现在有的当起了游船驾驶员、有的在码头邻近开起了农家乐,日子过得乐陶陶的。
红岩社区全力开展以经果林、农家乐为主的村庄旅行,促进大众增收致富。红岩社区的橘子栽培前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时代末,那时分主打金钱橘的栽培。因为种类的老化,加上粗放型的栽培方法,使得金钱橘的口感逐步下降,产值也下降。2012年,乡民们开端探索栽培椪柑,每年求过于供。现在,这儿不只连续了曾经的老种类金钱橘,还增加了贡橘、蜜橘、椪柑等10余个种类。据王瑞东介绍,本年椪柑的产值大概在7.5万公斤。
近年来,官寨乡对红岩社区环境卫生进行大力整治,对餐饮行业等进行提质晋级,进一步把红岩社区打造成村庄旅行目的地新模范。许多来织金洞和织金大峡谷玩耍的客人,欣赏完毕会到下红岩吃饭,知道这儿有码头,能够乘坐游船欣赏乌江源百里画廊的美丽景色。
现在的红岩社区,环境美丽,路途修到了乡民组,网络通到了乡民家,乡民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气候、区位优势,种起了柑橘、樱桃、枇杷等经果林,让本就风光旖旎的红岩社区不断“圈粉”,渐渐的变多的游客来这儿旅行打卡。跟着下红岩码头和黔西化屋码头的修葺一新,这条全程37公里的“水上黄金旅行新线路”招引了很多游客的到来,每当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。
生态好、工业兴、腰包鼓,在红岩社区得到完美表现,真的是“秀水润泽真福地,一片春光下红岩”。